探头外径为6.9 mm,探头有效工作长度为3m,采用全封闭性设计。像素不小于44万:动态图像具有不小于2倍的可调放大成像功能、不小于16 s的延时曝光功能;具有图像处理系统和图像存储系统。视频探头端部导向方式为操作手柄内置手动导向:导向方向度为360度全方位连续导向。其导向弯曲度大于90°,导向弯曲半径≤15mm :具有3.5寸数字液晶显示器,可由任意角度观看,亮度可调,有防划保护屏和遮阳罩。
4、内窥镜的应用
4.1应用案例
1)某设备插座检查
在插接某设备插头时,由于操作空间不开敞,插头基本处于盲插状态,在插接前无法进行常规检查,借助内窥镜进行了检查,发现插针弯曲问题,及时进行了校正,消除了安全隐患。
2)舱内多余物查找
在飞船测试期间,不慎将一个插头保护盖掉入舱内,成为多余物。用内窥镜不到两个小时,就将多余物找到并取出。此外,应用测量功能,完成了某次装配间隙的测量,给出精确的调整垫片的尺寸,避免了原来进行多次重复试配、调整带来的不便。还有许多案例,在此不一一列举。
4.2应用体会
4.2.1质量控制
内窥镜技术在航天器总装中的应用,目前还处于个案的时期,还缺少系统的应用环境和政策、制度方面的支持。在航天器总装质量控制方面,虽有“三按三检”、“100%检验”的要求,但受部分航天器结构特点的制约,在操作盲区很难完全实现100%检验。内窥镜这种新技术,为人的视力提供了视觉上的延伸,是解决航天器操作盲区质量、安全控制的很好的手段,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成为航天器总装检验的必备手段。
4.2.2影响内窥镜检查的几个因素
在内窥镜使用中,有四个基本因素是影响检查质量的关键:检查人员、内窥镜设备、检查对象及工作环境。
(1)检查人员应具备合适的视力,并经过与所从事工作遵守的标准相符的培训和认证。检查人员应能够熟练操作内窥镜设备,选用合适的仪器、工具及方法;熟悉飞船的产品结构、特征并能够准确判定多余物可能存在的位置。
(2)内窥镜设备的性能和状况决定其检查能力和效果。内窥镜设备应处于良好可用状态,测量系统应按照操作手册规定的方法和时间进行误差校验。
(3)检查对象应综合考虑检查对象的因素选择适当的设备和方法。
(4)工作环境应尽可能使检查人员方便、舒适、不易疲劳,并符合仪器操作手册对仪器工作环境的要求,防止因疲劳或环境因素造成检查结果的误判或损坏仪器。